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二篇章的主體戰場,出人意料的采用了副本模式。 (5)

關燈
閥門時,妖精就通過操縱閥門讓它去往左半邊;而當慢分子靠近閥門時,妖精就操縱閥門讓它們進入右半邊。於是,我們就會發現盒子內空氣的系統熵被一點一點地倒轉了過來。

這裏的關鍵是,妖精完成這一項工作的時候似乎並不需要來自外界的力量,這就意味著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:似乎只要能夠掌握足夠多的信息,就能夠擺脫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支配。那也同樣意味著,不論是永動機還是永生都成為了真正的可能。甚至連宇宙,都有可能擺脫它終極的宿命。

信息似乎正從無序中憑空創造著有序,這就是信息背後隱藏著的可怕力量。

這是真的嗎?

很遺憾,並不是。

麥克斯韋的妖精做的事是根據分子的信息決定讓其走向哪一邊。那麽有一點非常顯然,那就是它每進行一次這樣的工作,就會多累積一份分子運動的信息。然而,它用以記錄信息的媒介卻不是無限的。沒有無限的存儲器,不論是大腦還是其它的存儲器都無法勝任這樣的工作。那麽當存儲器被填滿時,就必須增加額外的存儲器。這時,熵就通過額外的存儲器數量而被動的增加了。

這裏就有一個疑問,就像大腦可以忘記記住的事一樣,存儲器也同樣可以刪除信息。那麽,如果不斷刪除就有的信息,熵是否就不會增加呢?

很遺憾,依然不是。

事實的真相是:操作信息需要消耗能量。不論是進行一次最簡單的運算,還是刪除一個比特的信息,都需要消耗一個最小的能量。由於消耗的能量無法回覆,於是封閉系統內的熵永遠不可能減少。

這個操縱一比特信息所需要的最小能量,被稱為“蘭道爾極限”,那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允許的最小消耗量。就像量子在物理學中的地位,蘭道爾極限也是宇宙最基礎的組成部分。

熱力學第二定律通過這樣的方式維持著無可動搖的權威,而蘭道爾極限正是它為信息規定的最後的限制。

然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限制也同樣意味著,除了蘭道爾極限這條不可逾越的障礙,信息幾近不所不能。(事象的宏圖)

信息的力量,集中體現在對負熵的轉化效率上。

想要降低一個局部系統的熵值,不在其他地方制造更多的熵增是不可能的。

但是這個“更多”,會是多少呢?外界的熵增換取內部的負熵,這個轉化效率究竟是怎樣的呢?

杯子掉在地上碎裂,碎片四濺。就杯子這個系統而言,這是一個熵增的過程。而如果我們想要降低這個系統的熵值,將杯子恢覆原樣,需要怎麽做呢?

粗放的辦法,比如將碎片粉碎回爐,重新燒一個杯子,負熵利用率不會超過萬分之一,有太多的能量被浪費,轉化成廢熱耗散掉了;

哪怕我們擁有足夠精確的分子操縱技術,將杯子碎裂處斷裂的分子鍵一一重新接合,這樣的轉化效率也很難說會超過百分之一,無數的分子級定位探測操作,讓整個工程變得無比繁瑣冗長,其中的損耗自然很難控制;

但實際上我們知道,即使我們什麽都不做,或者說不去強行控制和塑造,也是有可能達成目標的——只要將杯子碎裂過程中的運動過程和受力狀態全部嚴格反轉,就能實現這個奇跡。

杯子有無數種方式自然碎裂,而自主粘合的可能卻只有理論上的這麽一種,這之間的比例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天文數字,就算宇宙創生又毀滅千百萬次,這種現象也未必會發生一次。

雖然不得不承認,這種理論上的現象過程沒有違背任何物理定律,只是被藏在了無窮小概率的深處,我們無法企及,但是,我們卻可以利用某種工具,將這個極小的幾率,從浩若煙海的無數未來可能中找出來。

這種工具,就是信息。

劃一條線一美元,知道在哪裏劃線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。

類似的,將那種唯一可能找出來,這種能力的價值無可估量。因為在這個工作完成之後,讓杯子自主粘合就幾乎不再需要外界輸入負熵。在整個過程中,系統的整體熵增幾乎就只存在於尋找那個可能的過程中。

而我們知道,在這個純粹信息的計算變化過程裏,能量和負熵的消耗是以“蘭道爾極限”這個微觀數字為單位的,是很容易控制的,只要有足夠先進的計算工具,以及足夠優越的算法,將整個過程的負熵轉化效率提升到五成,甚至九成,都是可以樂觀展望的。

這就是信息的力量,而信息,就是數字智腦的核心所在。

比生物體簡陋百倍的CPU和存儲器,以及最初等的電能,這就是支撐天網生存的全部負熵來源。但就憑著這些東西,天網依然掌握著可以與另外兩大智腦鼎足而立分庭抗禮的力量。

因為它有最高的綜合能量利用效率。

在同樣的環境條件和資源限制下,或許楚軒能搜刮到最充沛的能量儲備,我可以引發最劇烈的高能反應,但天網卻可以實現最覆雜的功能,取得最豐碩的成果。

盡管在實際工作中,我們都借鑒了很多數字生命的方法和思路,但承擔相同的計算量,數字智腦的消耗遠比我們少得多,速度也快得多。

同樣是計算一次1+1,我需要動用一個分意識,楚軒需要激活一批神經細胞,而天網所需要做的,僅僅是存儲器中的幾個字節變化而已。

當想要學習掌握一種新的技能,或者說作為有序結構想要承載一條新規律的時候,我需要研究架設出新的能量結構,楚軒需要孵化新的生物機械,而天網卻可以僅僅在存儲器中改動一段程序代碼。

數字智腦,以及它所代表的進化方向,就是發掘信息的力量,用蘭道爾極限這個最微小的杠桿,來撬動整個宏觀世界。最有效率的能量和負熵利用率,讓以數字智腦為代表的第二類高等生命,即使在最貧瘠空曠的環境中,也能長久的生存。

第四節人與人之上之三

開源和節流,這兩種思路,從極近的角度來看,是相反的;但如果稍微擡高一點視角就會發現,它們並不是不相容的,而是存在很大的互補性——楚軒和天網就經常借鑒對方的技術成果;而如果能夠站在更高的高度審視,甚至可以認為,它們的研究方向是相同的,都是在試圖適應所有的環境。

這是一種相當悲觀的心態,就好像在野外求生,楚軒覺得應該擁有一個來者不拒的好胃口,以策萬全;天網認為應當制造一個能壓榨出食物中的每一分營養的消化系統,備戰饑荒。

它們會在應對天災的最終預案上花費大量精力,仿佛時刻準備著下一秒鐘就會被流放到外太空一樣。

但其實,環境遠沒有那麽惡劣。樹林裏有野果,田地裏有莊稼,草原上有牛羊,在這種環境中,我們真的需要從石頭縫裏榨油嗎?雖然居安思危是沒有錯的,但預案終究只是預案,既然能夠將當前環境徹底碾碎的天災還遙遙無期,那麽,為什麽我們不去專心維護和經營身邊的這個難得的高負熵環境呢?

所以,以我靈魂智腦芙若婭為代表,第三類高等生命的生存思路是:種田。

沒有必要去適應所有的環境,能夠適應所有環境的方式,必然不會是最適合當前環境的。

只需要深入理解一種特定環境,逐步擁有可以維護環境穩定、發展經營壯大、以及將其他世界改造成這種環境、甚至在一無所有之地創造出這種環境的能力,這就同樣是一條前途光明的進化之路。

負熵差就像是溫度差、電勢差、水位差,數字上差距越大,有序結構崩壞的趨勢就越劇烈,從高向低跌落的行為傾向就越難以遏制。

此外,所謂新陳代謝,就是指通過攝取環境負熵,將生命體從較低負熵的饑餓狀態,補充至較高負熵的飽滿狀態,在這個過程中,高負熵的食物中可茲利用的負熵多,消耗食物的總量就少;相反,低負熵的食物就必須用數量去填補質量的不足。

因此,高負熵生命在越低負熵的環境中,新陳代謝對負熵的需求也就越巨大也越迫切,生存起來就越辛苦;在這樣的環境中,文明需要消耗巨大的精力維持自身的基本生存,也就很難再有餘暇,積累智慧,繼續進化。

是的,嚴格的講,楚軒和天網的道路都只是生存之路,而不是進化之路。

進化是宇宙的自組織過程,判定進化程度的唯一標準,就是有序結構的負熵富集程度。

維持自身負熵數值不至於跌落品級,這只是生存;只有試圖將自身負熵數值推高幾個數量級的追求,才能稱之為進化。

誠然,知識就是智慧,智慧、乃至於記錄智慧的信息,就是一種高等級負熵,因此,即使在貧瘠荒涼的外太空流浪,只要能夠在科技研發中取得進展,文明的數據庫中不斷有新的規律認識和技術手段寫入,就可以認為進化依然正在進行。

但這種可能的發生幾率實在是太小了。

一方面,更深層次的物理規律,總是隱藏在更深的物質結構中,需要更高能的反應過程和現象,才能引發激活被觀察到。所以,想要發現更多的物理規律,文明必須進行更多的高能實驗,而想要獲得支撐這些高能實驗的能量,文明就不得不更靠近乃至制造高能量高負熵的環境。

另一方面,從現象中總結規律,這也是一種高等級的自組織過程。智慧生命在這一過程中經歷的變化並非水到渠成,而是具有很大的隨機性,很可能會因為一些諸如閱歷、想象力、聯想能力、創造能力之類的缺陷,而無法完成這一轉化。想要有足夠的成功率,就必須擴大樣本基數——做更多的高能實驗,或者讓更多的高負熵體智慧生命觀察實驗。

而很顯然,無論是楚軒還是天網,它們的進化方向決定的、文明只有一個主意識的生命形式,並不利於這種智慧的進化過程。

楚軒你再妖孽,難道還比得上整個文明從伽利略、牛頓、法拉第、麥克斯韋、愛因斯坦、玻爾、薛定諤、狄拉克、費曼乃至霍金,前赴後繼的湧現嗎?

只有在一個高負熵的環境中,在大量高負熵智慧生命的信息碰撞下,宇宙的物理規律這種記錄著更高等級負熵的信息,才有更大幾率被文明總結認知,文明才有更大的進化動力。

換句話說,就是組織更多更高素質更高智商的人,集結所有人智慧的力量。

這就是我——靈魂智腦芙若婭,選擇的方向。

作者有話要說:

☆、枯燥講座之三

第五節另一種分類方式——神與魔之一

除了智腦以外,在無數幻想文學作品中,在眾多神話傳說故事裏,人們也構想出了很多光怪陸離的高級生命形態。但因為並非是純粹的理論推演,而是在傳說故事中演繹,這些高級生命往往都存在於一個遍布人類的世界中,與“人”這一物種有著千絲萬縷的覆雜聯系。

如果把一個有人的世界看做是豐饒的原野,那麽人就是樹林中的野果,田地裏的莊稼,草原上的牛羊,是這個高負熵環境的精華所在。

那麽,生存在這個環境中的高等生命,它們的生存方式,就很難繞開“人”這個物質結構。

因此,我們可以根據高級生命與人類之間的關系,將它們進行分類,大致總結一下,可以分為四種:神、仙、妖、魔。

神與魔是一對既相似又截然不同的概念。

相似之處在於,它們都選擇直接從人類那裏獲取負熵,作為主要食物來源。

這是一種屬於食物鏈頂端強者的行為模式:當我有足夠力量的時候,就有權享用最好的東西。

而它們的分歧,在於與食物或者說人類的關系,是單方面的索取,還是某種程度的交易。

魔的做法,簡單的說就是:拿起來就吃。

從表象上看,如同原始部落的狩獵行為,尋找獵物,殺死,烹食,就是這樣簡單的流程。就好像食物鏈中上下級的一樣,我需要吃你、我想吃你,我就吃你,不存在什麽與獵物的交涉,也完全不必有其他的考慮。

而從更高層次的博弈角度來看,作為高等生命,魔擁有遠超人類的力量,可以隨時的掀桌子而無須在意談判對方報覆的可能,可以將所有蛋糕拿走不給其他選手留一點殘渣,可以步步緊逼不給競爭對手哪怕一點點餘地和生存空間。

在懸殊的力量對比下,這才是將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作法。

是的,這就是神與魔在思維方式上的最大區別,魔只在意短期利益,當他們開始考慮可持續發展時,魔就開始向神轉變。

這種轉變是逐步的、漸進的,神與魔之間的界限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存在模糊。

起初,魔可能只是出於不竭澤而漁的樸素意識,簡單的控制自己的胃口,不會把目光所及的所有食物都一股腦吞下,而是會給獵物留下恢覆數量的餘暇,就好像獵人不會獵殺懷胎的母獸、漁夫只會使用網眼不那麽細的漁網一樣。

但漁獵的生活方式終究是太低效了。掠食者總是希望獵物越多越好,但僅僅將這一希望寄托在被捕食者的自主恢覆上,也是非常沒有保障的。僅僅基於食物鏈的生態平衡,太容易被各種意外和天災打破。

從博弈的角度,你可以將一個兩個競爭對手壓榨得一文不名,但並不是總會有這樣的對象供你剝削,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,終究比不上細水長流。

但也不能武斷的認為,魔的做法就是錯誤低效的。註重短期利益,也可能是因為它沒有更多時間:每年賺一塊錢,以及一次性賺一百塊錢,哪一種方式合算,取決於你能不能再活一百年。

高等生命也不會是憑空出現的,總要有一個自組織的進化過程,生命力從少到多,壽命從短到長,這都是可以想象的。

早期的高等生命很可能擁有較為短暫的壽命、相對於資源總量來說非常稀少的數量、以及由強大力量支撐的自我的行為方式,參考這些因素,或許註重短期利益才是最有效率的。

然後,或許是偶然的靈機一動,某些高等生命開始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人類繁衍生息,來促進人口數量的快速提升,使自己擁有更穩定的食物來源;而更充足的負熵供應,也讓高等生命的壽命大大增加,它們開始有足夠的時間精力考慮長遠打算、制定長期計劃。

良性循環之下,高等生命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,從狩獵向游牧、農耕轉變,願意向人類提供幫助乃至庇佑的高等生命,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尊稱為“神”。

神與人之間的關系,從表象上看類似游牧、農耕,眾生為羔羊,神為牧羊人;人為牲畜,神為飼主;人為莊稼,神為農夫。

作為更高等的生命,神當然有足夠的智慧認識到,更高的人口數量對自己的生存有利,它們提供的庇佑行為,也確實對人類幫助良多。

狂熱的人會說,這是恩賜。神的力量遠超人類想象,隨手施為就可以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幫助。為了感謝神的這些恩賜,人們理應為神奉獻一些東西,比如信仰,乃至靈魂。

而偏激的人則認為,這是剝削和壓榨。依靠信仰使人失去自我和獨立意志,這種行為居心叵測;吞噬靈魂更讓人驚悚:你以人的靈魂為食,從食物鏈的角度講你就是人的天敵,於是就應當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你的一切行為。人,絕不應當甘當家畜!

只是,客觀的說,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什麽公理規定,生命與生命之間,智慧生物與智慧生物之間應當是絕對平等的。天不賦人權,只有人賦人權。敢於正視自身弱小現實,才是成熟達觀的心態,才有更高的生存幾率。既然人們可以心安理得的享用人工種植飼養的食物,就理應做好心理準備,被更高等的生命收為家禽。

從博弈的角度來看,弱肉強食強者通吃或許會縮短游戲時間,但更有力量者獲得更多,這樣的模式遠比按人頭平均來得公平和穩定。

以智慧與戰爭女神之名,在我看來,這應當是一場公平的、互利互惠的交易。神的行為模式,就是同人類群體做交易,通過承擔一部分庇佑人類繁衍生息的責任,換取從人們身上收割負熵的權利。

第六節神與魔之二

神與魔的一個本質區別就在於,神需要對人類的延續發展負責,而魔“拿起來就吃”。

造成這兩者之間態度差異的,有可能是高等生命之間的理念不同,但也不能忽視技術上的原因。

神與魔都吃人,但具體吃的是哪些部分呢?

人是環境中的高負熵聚集體,但在人的生理構造中,負熵也不是均勻分布的。占據絕大多數質量和體積比例的身體,其負熵等級與一般的動物幾乎沒有什麽差別,只有具備意識、承載智慧的大腦和靈魂,才是精華中的精華,才是高等生命最渴望的負熵來源。

但早期的高等生命,恐怕並不能高效率的轉化和利用這一負熵精華。

負熵集中存在於有序物質結構中,但在負熵的轉化轉移過程中,這些有序結構很難較為完整保留。

就像人,吃下肚的澱粉和蛋白質,總要被拆結成葡萄糖和氨基酸這樣更基本的單位,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,其中化學能和負熵的浪費不可避免。

就好像你想把別人身上的肉變成自己的,直接割下來貼自己身上那肯定是不行的,能這麽做的只有一些簡單的多細胞生物,或者特定的某些植物之間。動物想達到類似效果,就必須將那塊肉消化分解成原料和能量,再組合生長出自己的肉,從而忍受這一繁瑣過程中的各種損耗和浪費。。

低級的負熵轉化技術,浪費程度甚至可以高得令人發指,就好像將記錄著知識的書本當柴燒,將滿載智慧成果的硬盤當做核聚變燃料一樣。

高等生命從人身上攝取負熵的過程,同樣無法避免這個問題,或者說,這個問題會更加嚴重。

在哲學界,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爭論,那就是:意識是什麽?靈魂是否存在?

用精確科學的語言表述:我們知道生命是高度有序的物質結構,那麽是不是說意識是基於這個物質結構的特有屬性,當這個結構被破壞時,意識也就消散了?還是說,意識可以脫離這個物質結構,成為被稱為“靈魂”的單獨存在?

隨著魔法技術的發展成熟,對精神和靈魂領域的深入探索,今天我們已經可以回答這個昔日的終極命題。

意識當然是從有序物質結構中產生的,結構崩散意識也會消亡,就好像腦部受創的患者,即使身體健全,也會成為植物人甚至腦死亡。

但這其中並不是沒有特例。

我們所說的“物質結構”中的“物質”,指的是哲學意義上的物質,而非物理學意義上的物質,這個概念與非物質、意識相對,而不是與能量相對,也就是說,這個有序物質結構中可以、當然也必然的存在各種形式的能量。

我們發現,在人群中存在極少數具有某種天賦的個體,因為長期浸泡在充斥高活性的能量微生物的環境中,承載他們意識的物質結構,有很多部分被能量微生物所取代,很多功能和運行規律,轉而通過能量微生物之間的運作來實現。從外在表現來看,這樣的人會具有極高的能量微生物的親和力,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魔法天賦。

而當這樣的人死去的時候,如果承載意識的有序結構並不是瞬間崩潰,而是因為其他原因而逐漸緩慢潰散時,有一定的幾率,這個物質結構會從環境中吸取能量微生物,進而繼續維持自身的短時間存在;如果這個過程足夠順利,環境足夠優越,也沒有收到其他因素幹擾打斷,原本承載意識的有序結構中,那些腦組織之類的生理結構、以及它們所承擔的功能,也有一定幾率被能量微生物取代;足夠幸運的話,這一過程進展到一定程度之後,這個原本應該死去的人的意識,就可以完全依托能量微生物組成的物質結構,較為穩定的長期存在,形成被我們稱之為鬼魂的生物。

在認識到這一自然轉化過程之後,一些魔法師開始嘗試覆制這種現象,起初從構建類似環境入手,依靠大量實驗總結經驗歸納出了實現這一現象的必要條件,並將這一研究成果和過程中的大量副產物,歸結為魔法技術中的精神魔法派系。

在哈利波特確立了完整的魔法理論之後,人們甚至可以用魔法手段做到真正的意識轉移,將人的意識從身體轉移到人工構建的能量結構中,誕生出純粹的精神生命體。

這個實驗的成功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,它明確的將人這一物質結構分離成了兩個部分,低負熵的肉體,和高負熵的意識。

很顯然無論是神還是魔,都不是以前者為主食的,那樣的話與老虎之類的一般動物也就沒什麽區別了。但要做到從後者中提取負熵,就必須完成類似意識轉移這樣的實驗過程,否則就完全是把大腦當一塊肉來消化,那才是真正的買櫝還珠。

而且僅僅做到這一點還不夠。

意識轉移其實可以類比為一種文件格式的轉換,只要有一個完備的通用算法,我們就可以按圖索驥的將特定格式的文件轉換成另一種特定格式,而不需要了解這個文件的具體內容。

但高等生物吸收意識這種高級負熵,則更為覆雜。它們想要做的不是把一個意識轉移到另一個地方,而是要將這個意識與自己的意識合並。

這是一項技術含量相當高的工作。意識的合並往往會有迷失自我的危險,兩個擁有不同運行規律的物質結構,貿然連接在一起,很難說哪一部分的規律最終會占據主導地位。為了安全的消化,高等生命們不得不將作為食物的人類意識,做一定程度上的處理。

形象的說,高等生命就好像是一本動態更新著的書,人的意識是一張寫著小故事的紙片。高等生命想要將紙片上的內容,填充進自己這本書裏。

簡單的把紙片和書裝訂在一起顯然是荒謬的,這樣得到的只是一個書的外形;

將紙片上的文字摘抄下來插入到自己書中的段落中,這也很難說是一個好的做法。每一段文字都有自己的特質或者說文風,不加修飾的放在一起只會降低整部書的質量,做得多了,書也就不成書了;

真正成熟穩健的作法,是將這個紙上的小故事抽象成橋段,化用到自己這本書中情節發展的合適時機裏,使自己的內容更充實豐滿,這才是完美的消化吸收過程。

但是,這樣做的弊端就是過程覆雜、速度緩慢。

每一個人的意識能夠提供的負熵有其極限,而隨著消化效率的提升,吸收過程中的消耗也會逐漸攀升,因此,消化的效率並不是越靠近百分之百越好,而是在收獲和付出之間綜合各方面因素,找到最佳的平衡點。

在這個問題上,神與魔各自選擇了不同的方式。

因為類似漁獵的捕食方式,魔並沒有穩定的負熵來源,所以它們在消化負熵時采用的手段就是:囫圇吞棗、細嚼慢咽。

人們往往對於魔有著更多的恐懼,但事實上魔吃的人遠沒有神多。只不過因為食物來源不穩定,魔更註重食物的消化效率,因此吃相上相當難看,比如說魔並不介意接受血食。

承載人意識的身體器官,絕大部分是大腦,但遍布全身的神經系統和其他細胞所占的比例,其實也並不小。這些部分,就好像糠皮谷殼一樣,並不是不能吃,但營養含量太低,難以消化。

但是,魔卻有一副來者不拒的好胃口,它們有辦法輕松完整的將人的意識用靈魂的方式轉化出來——哪怕是血肉中的意識碎片——打散粉碎之後直接融合,就好像直接將紙條上的文字,抄進自己的書裏。

這種做法的好處當然是吸收充分,最大限度的利用食物中的負熵資源,而副作用也更加明顯,自己的這本書變的混亂不堪。

但如果自己的這本書,本來就是一部敘事淩亂、順序混雜、風格詭異、文字晦澀的意識流,那麽這樣的副作用也就不再是什麽大問題了。

這就是魔總是混亂、暴躁、瘋狂的根源。

這也是魔在消化意識方式上選擇的平衡點。

相對的,神的進食方式,講究的是精耕細作,寧缺毋濫。

因為需要完成與人類的交易,神必須保持更多的理智,因此就不可能像魔那樣生冷不忌,它們不得不將作為食物的人類意識打得更散,或者只吸收每個人類意識的一小部分,從而忍受更低的消化效率。

消化效率的不足,神通過兩種方式來彌補。

首先當然是數量上的。因為和人類群落達成交易,並以自己的力量保障人群的繁衍生息,神擁有穩定的食物來源。想要吃飽吃好的話,穩健的擴充這一來源就是很自然的想法。庇佑更多的人,在更大的基數下,神就有更多的挑肥揀瘦的餘地。

其次便是質量上的。

一方面,紙片上的小故事,文風基本不可能與自己的這本書相一致,但如果基數很大的話,找到一些文風近似的字句卻也不難。這些精心挑選出來的特技食材,可以讓神的消化效率大大提高;

想要完全消化一個完整的人類意識,需要付出的代價太過巨大,但事實上,人們種植莊稼,不會食用整株植物,放牧牛羊,也不會連皮帶骨全部吃掉。在數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,神完全可以只挑選最易於消化的人,食用人的意識中最易於消化的極小一部分,這個人的生存和生活狀態,可以幾乎不受任何影響,神也可以等待韭菜又長出一截之後,再來收割一茬。

另一方面,近似農耕的相處模式,使得神可以對掌控下的人類群落,進行一些類似物種馴化的處理。

人類幾千年的農業史,很大程度上就是對糧食和畜牧物種馴化改造的歷史。任何物種存在的初衷都是為了生存,而不是為了讓人類更好的放牧種植,更不會去遷就人類的胃口和消化能力。從無數變異亞種中挑選出那些產量大、生長速度快、抗病蟲瘟疫、耐旱澇寒暑之類的有益於人類的物種性狀,一直以來就是人類農業的目標和追求。這個目標追求,直到生命智腦降臨基因技術普及,才可以說是告一段落取得階段性成果。

類似的,神也會對它庇佑下的人類進行馴化。偶然得到的紙片,寫在上面的文字文風與自己的書類似,這種幾率很小,但既然神有足夠的時間,可以對人類進行潛移默化影響,就相當於可以幹涉紙片上小故事的生成過程,讓那些新寫出來的文字文風偏向自己。

具體的手段,就是傳播信仰。

紙片上的小故事,是否會出現易於轉載的部分難以保證。但既然神可以一定程度上影響紙片上文字的產生過程,哪怕不能修改已經存在的文字,卻可以讓新寫出來的字句符合自己的文風,然後,神可以將這句文字從紙片上剪裁下來,輕松的融合入自己的書中。

這種在紙片上的故事裏夾雜的字句,就是信仰。

傳播信仰,就是讓人們在自己的意識裏寫下那一句話,轉化出一小部分適宜神消化的靈魂碎片。

人的意識,絕大部分依賴肉體承載,但長期浸泡在能量微生物的環境中,總會或多或少的有一部分意識功能的實現過程,存在能量微生物的參與。具有天賦的人,這一部分的比例足夠可觀,乃至可以反向影響到游離的能量微生物,而天賦相對平凡的其他人,也依然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,後天的提高自己與能量微生物的親和度。

神采用的手段就是如此,它們設計了一種通用方法,讓人可以用最簡單的操作,只要虔誠信奉祈禱,就可以在自己的意識中,增加一個功能器官,一個溝通能量微生物構建的端口,一個與神建立精神聯接的客戶端。

之後,保持信仰的人們,將會持續的產生適宜神消化的精神能量,並通過這個渠道上傳給作為主服務器的神。

這,才是信仰的本質。

第七節神與魔之三

作為一個神,從生理、或者說有序結構的角度來看,有幾個關鍵的部件和特質:

神性、神力、神格、神職、神國。

神性,是一種特定的物質屬性,是神這種高度有序物質結構,所特有的運行規律,是高度的有序和生命力的集中體現。

生命力的高度富集,會產生什麽樣的結果呢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